在硅谷,失败文化盛行已久。失败的创业者们不再需要躲起来独自舔舐伤口,也不需要对自己的失败经历遮遮掩掩,耿耿于怀。相反,有意义的失败在这里被推崇,被追捧,创业者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我们因而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失败的经历作为借鉴。
下面我要介绍四家可能你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分别是:everpix、wesabe、devver和fab.
1、everpix
everpix被誉为“最佳大量图片储存方案之一”。公司两名创始人都是法国人,分别是pierre-olivierlatour和kevin quennesson.latour和quennesson都曾经在苹果工作过。
十年前,latour将自己创立的动态图像处理软件pixelshoxstudio公司卖给苹果。这家公司后来更名为quartz composer,其技术用于osx常常能用到的截屏以及itunes的图像处理部分。
quennesson有数学和物理的背景,拥有6项与动态图像、图像处理以图形用户界面相关的专利,2006年加入quartzcomposer 的时候认识latour.2009年,两人一起离开苹果。latour加入 cooliris——一个图片浏览上有新意的移动应用,并帮助它设立日本办公室。但不后,在女友陪伴旅游亚洲的图中,latour 开始发现照片的储存与管理成为了巨大的麻烦。然后,他带着早期的想法与quennesson 一起讨论,后者正对用数学、科学支持开发一款更好的图像应用感兴趣。
2011年8月,latuor建立名为33cube的公司。而不久前,latuor在dribbble上遇到电影公司工作,负责交互和视觉设计的 waynefan,并成功说服他加入。理由也很充分,因为fan 也觉得当下图片的储存与管理是个大麻烦,“为什么每个人都要给旅游中的照片从一星到五星的评价,或者是标记它?……让人受不了。”
为了保证产品开发进度,他们参加了techcrunchdisrupt创业大赛,并闯进了最终一轮,只可惜最终大奖被shaker 拿走。不过,techcrunch也被everpix自然,“用后不管”的自然用户体验,以及流畅的反应,漂亮的设计所吸引。
之后,everpix开始融资,孵化。其早期投资者是前苹果高管bertrandserlet,还有500startups,团队由前paypal 高管davemcclure孵化。然后,公司又相继从indexventures、strivecapital以及picasa联合创始人 michaelherf得到180万美元的投资。
这期间,disrupt、facebook、dropbox等公司还对everpix 产生兴趣,希望把它买下来,但被后者拒绝。创始人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规划产品。之后团队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开发产品,到今年3月,产品的beta 版正式上线。但是,everpix的产品开发时间已经太长了。latour 说,“当时距离我们创业已经一年半。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从创立到拥有一个产品,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另外,当创始人注意力集中在产品时,他们忽略了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成长。everpix 有图片分享的功能,但没有多少用户注意到。当时团队考虑过,当用户希望分享图片时,是否要让别人注册一个账户,才能观看和下载。但团队觉得这样的设计很丑陋,最终还是没有执行。
糟糕的是,180万的启动资金几乎全都投入到产品上,没有给营销推广留下几个钱。在其它图像服务获得上百万用户的时候,everpix的用户量还不到 19000.5月份开始,everpix走向崩坏。
还好,indexventure和500startups愿意分别借给latour5万美元,共10 万美元,帮助公司暂时应付当时的资金难关。latour用这笔资金聘用juliesupan为市场专员,后者曾经帮助youtube和dropbox 寻找市场定位,帮助公司启动下一轮融资。
以latour 的工作经历和他背后的投资者,他可以约到。但这些投资公司在被美丽的产品打动后,却留下一次次冷冰冰的打击。有一个有名的投资公司合伙人,约谈两次后,就发一封电邮给 latour,“你们看上去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团队,而且一些相关的信息也表明你们是,但每个人都为这一点担心:当下这个时代,能否基于一款图片的免费服务,从而催化出收入过亿的付费订阅业务。”而另外一家投资公司合伙人也说,“你们的团队,接触下来很愉快,但弱点在很难说明未来会有上亿美元的前景。”
而当latour为融资的事情焦头烂额的同时,everpix的投资人indexventure开始对公司丧失信心,拒绝成为公司的a 轮融资的领投人。index中的一名合伙人neilrimer说,虽然产品非常的棒,而且拥有一小批极忠实的拥趸,但我们仍然没办法确认,其它人是否也会对 everpix产生共鸣,而且跟投。“
到了最后关头,latour决定寻求收购。不过,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他无法透露更多的消息。但之前科技公司们对everpix 丧失兴趣,背后有许多原因。上个月,path最后一刻前反悔,没有签署收购everpix的协议,而过了几天,就传来它自身有大麻烦,要裁掉20% 的员工。
尽管latour不断努力,但公司的士气越来越下滑,而投资人的冷漠反应,也使得公司难以逃过关门大吉的命运。
2、wesabe
wesabe创立于2006年,是一家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主要技术为运用电脑科技分析用户的财务资料,并借此提供适当的理财建议。在2007 年时曾获得400万美金的a轮融资,但后来不敌主要竞争者mint,在2010年中宣布关闭服务。
事实上,mint还比wesabe晚成立10个月,在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的领域,wesabe一直被公认为市场的领先者。一直到2007年9月,mint 赢得techcrunch40冠军之后,形式才被逆转,两年后mint风光地以1.7亿美元被intuit收购,对比wesabe 被迫关站倒闭的结果,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事出必有因,作为市场先行者、原本形势大好的wesabe为什么会败给后起之秀mint?第一是团队意见太过单一。marchedlund作为wesabe 的产品总监,他几乎一个人做了所有跟产品有关的决定。 虽然他也会咨询别人的意见,不过他会咨询的人都是他所雇用并直接管理的员工,所以最后就演变成一言堂,这群人的意见不过是他个人意志的延伸。 这个现象在另一位共同创办人jasonknight离开团队后更加明显,团队中没有人能够制衡marchedlund的意见,没人敢直言犯上。
此外,wesabe放弃使用yodlee,选择自己开发系统,也是错误的决定。wesebe 作为一家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公司,自然需要使用者银行帐户的各种资讯(余额、支出纪录、转帐记录等等),而yodlee 正是一家能提供这些资讯的网站服务,不过好巧不巧,当wesabe跟他们接洽的时候,yodlee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高管离职、原本谈好的收购案也以失败告终。 再加上yodlee在与wesabe协商过程中一直十分强硬,yodlee提出前六个月以接近免费的方式让wesabe 使用他们的服务,但之后的收费将由他们决定。
考量到yodlee没有明显竞争对手,wesabe 认为不应该把公司重要的资讯系统外包给单一一家厂商(而且这家厂商还可能随时会倒闭),他们选择自己开发系统,一开始他们是先推出了需独立下载的程式,后来才推出类似yodlee 的webapp,但这个webapp的使用者体验也没有yodlee来得好,而mint一开始就采用了yodlee 的服务,不管是在介面还是功能上都胜过了对手,marchedlund认为这是wesabe输给mint的关键原因。就避险的角度看来,wesabe 的决策并没有错,mint选择把系统外包给摇摇欲坠的yodlee,绝对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不过他们的冒险换得了使用者更好的体验,只能说mint赌对了。
另外,跟wesabe比起来,mint简单多了。mint专注于自动化编辑和分类财务资料,让使用者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看到分析的成果。而wesabe 则是开发易用的工具让使用者能够更有效率的编辑财务资料,这需要使用者对本身财务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愿意花时间整理他们的资料。
打个比方来说,mint就像微波食品,使用者只需要把食物丢进微波炉就好了,而wesabe则是提供你好用的厨具和食谱,期待你能炒出一盘好菜。 很显然的,mint的设计哲学更加适合懒惰的现代人,对普罗大众有更强的吸引力。不过marchedlund也提到,mint 全自动化的编辑系统也有其缺点,若使用者愿意花点时间去检查他们在mint的资料就会发现,mint 的资料准确性低得可怜,不过根本没几个人会特地去检查就是了…
有很多,比如说wesabe这名字太烂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发音,听起来很像芥末的发音,甚至连logo 都是绿色的。再比如wesabe对于保护用户隐私权益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wesabe 的团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保护用户隐私上,这或多或少分散了团队改善使用者体验的注意力。举例来说,一开始开发取代yodlee 的系统时,为了让使用者的银行帐户资讯存留在本机上,他们开发了需额外下载的程式而非将服务运行在webapp上,这无疑降低了使用者体验。 虽然他们保护用户隐私不遗余力,不过很可惜大部分的使用者对自己的隐私不是很在意。
在创业场上,让用户越早对你的产品感到满意,就越可能击败对手,在这点上,wesabe彻底地输给了mint,虽然wesabe所做的事情都很棒— 不依靠单一服务提供者、保护用户隐私、提供有效的工具等等,但如果这些会导致你的产品更加复杂而难以使用,做这些其实意义并不大。
wesabe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ux 至上的时代,尽快地在使用者体验上击败对手(而且要专注在“显而易见”的使用者体验),才是致胜的关键,任何合理但会降低使用者体验的决策,都可能会制造对手超越你的机会,不可不慎。
3、devver
devver创立于2008 年,主要提供开发者云端测试的服务,他们开发出了一套独家的技术,让开发者可以把测试工作分布在多台远端服务器上处理,这比在本地单一机器处理快上许多。 测试工作常常耗掉开发者许多的时间,透过这个方式开发者可以把测试时间降低到只剩原本的3分之1,大大地提升了开发者的工作效率。
经过评估,这项服务的市场估值高达数十亿美金,听起来很棒对吧?devver原本只支援ruby这个语言,后来还打算推出python、php、java 的版本,不过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因为他们只撑了两年他们就正式宣布关闭服务。devver在成立当年就拿到了50万美金的a轮资金,在ruby 开发者社群中也算小有名气,但一直到倒闭为止,再也没有从资本市场上拿到钱…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且让我们看下去……
相信读者应该不难猜到, 这么宅的创业idea是工程师想到的,事实上devver的原型正是两位工程师创办人做project时无意间的产物,而且团队也只有他们两个创办人了。在硅谷有个很普遍的说法:“你可以教hacker做生意,但你很难教商人hacking”,这句话或许是对的(很多技术型创办人同时也是伟大商人),不过他们团队中“只有”技术型创办人,并不是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即便hacker可以学怎么做生意,但并非所有hacker都对这件事很有热忱 .
工程师或许可以学商业模式、社交、营销、客服等做生意的技巧,但他们最擅长的还是coding,即便是一间技术性的startup ,仍然有许多非技术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完成,若能把这些工作交由专业的商业人才处理,可以省下很多宝贵的时间,让工程师专注在擅长的事情上。
另外一件事是devver 的团队一直保持着远距离作业,这当然有相对应的好处,譬如更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增加工程师的生产力等等,不过行政上的管理就变得非常棘手了,devver 的团队成员分布在三个州,每个州管理薪资、失业和保险的法规都不同,这对于小型startup 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这也迫使创办人花了很多时间处理行政上的琐事,无法将100%的心力投注在产品上。
还有一点是关键中的关键:他们以为产品很有市场,但其实很小众。当两位创办人开发出devver 的原型后,许多潜在顾客都对他们的产品都很有兴趣,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mvp(minimumviableproduct,最小可生存产品) ,然后他们就开始埋图苦干全力开发产品,这段期间几乎没有跟潜在顾客接触,等到他们把产品做出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搞清楚市场大小跟技术上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他们这段期间有好好的接触使用者的话,他们应该会早点发现:
虽然有些工程师觉得等待测试的时间很烦人,但大部分的人都不觉得有必要缩短测试的时间。反倒是很多人希望有一个更简单、无加速功能的云端测试服务。
他们花了太多时间在钻研“缩短测试时间”的技术上。当然这点很重要,但在推出产品之后,他们才发现针对不同的rails application“调整服务器设定”才是最麻烦的地方,这件事情没做好,使用者会很难使用他们的产品。 但因为他们一开始没有先想到这点,所以在早期产品开发时做了程序工程上的错误决定,导致调整服务器设定这件事情变得异常的棘手。
如果当时有一位非技术性的创办人,或许就可以由他来负责与消费者沟通,早点厘清市场潜力和开发方向,当他们已经 投注大量资源和心力推出产品后才发现这些问题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与客户沟通是一个不容间断的过程。一旦你决定了你的mvp ,就必须在开发期间保持与客户的联系。这三件事—运用关键指标测量产品表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