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六盘水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都市圈研究 | 全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排行榜(国内篇)

2019/6/28 14:43:19发布231次查看

本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与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联合团队共同完成。
我们编制“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的宗旨是,通过科学测算和系统分析,全面精准地描述和揭示当前全球主要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创新活力水平和创业发展现状,以期为创客和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和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指南,为创业孵化平台运营者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树立标杆,为政府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城市提供借鉴。
由于国际城市和国内城市在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分别构建了“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和“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两套指标体系,以真实反映国内外城市的创新活力现状。
photo byholger linkonunsplash
观察与发现
创新是城市的发展动力。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城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和示范作用。首先,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备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其次,城市在中国科技活动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备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第三,城市在中国的创新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备创新活动的思想文化基础。
创新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总体呈现增速放缓态势,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加快,改革红利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蕴含较多机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必然给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另外,我国行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尤其是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还要加快步伐,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市场,孕育新模式和新动力,这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极为重要。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构建“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依照“城市、创新、创业”三大维度,打造反映特定区域(城市)创新潜力、创业活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特征和规律的新型创新指数,揭示创新生态构成要素的集聚功能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功能,为我国区域政府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城市提供借鉴。
方法与对象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指标体系以创新基础、创新活力、创新环境、创新设施四个核心要素构成。计算方法如下:通过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灰关联算法计算总分并排序,通过专家评分法和调查问卷法来校核。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在研究对象方面,我们选取了全国最具创新潜力的38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分别为:
结果及解法
1、“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如下所示:
2、“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一级各指标评价结果:
3、创新城市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城市层次分布明显
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西部、中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十分显著,但总体来看,创新综合指数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城市层次分布明显,主要有一下特征:
一是创新空间呈“反海拔现象”。高梯度创新往往处于低海拔地区,而海拔越高的地区创新水平往往越低。从全国区域来看,创新水平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依我国地势三级阶梯降低,区域创新水平呈逐级升高之势;从局部区域来看,创新高地往往处于区域低海拔洼地,如成都、西安分别处于低海拔的四川盆地腹心和关中平原腹地。
二是创新阶段呈“两极分化”。全国区域创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东部地区已率先总体进入环境制衡阶段,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处于投入驱动阶段,还尚未进入产出掣肘阶段。
三是创新追赶呈“底盘效应”。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在追赶东部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底盘效应”,三个追赶区域间的排序并非由首位地区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周边更广泛的腹地区域,即由“底盘”的支撑性决定。
四是创新动能呈“柔性特征”。未来的区域创新,会更依赖于通过创新制度优化、创新市场培育、创新环境营造形成具有“柔性特征”的创新动能。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创新动能的“柔性”转化,中部地区正加快“柔性”转化,而西部及东北地区已开始呈现转化趋势。
五是创新热力呈“西进态势”。从各项指数中西部前3位排名来看,成都创新综合指数、环境指数、产出指数均排名第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内陆区域创新的标杆。
南方城市独具优势
报告中显示,分南北区位来看,南方城市整体排名较高。在38个代表性调研城市中,南方城市有22个,北方城市有16个,但是就前三梯队13个城市里面,南方城市有10个,北方城市只有3个。
我国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江浙一带经济发展势头和创新引导能力总体居于全国前列,在前三梯队中占比约54%。此外,武汉、重庆、成都作为我国南方中西部的代表城市,也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良好的城市。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厦门凭借“长三角”的经济和区位优势,与上海连成一体,是国内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以及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
新崛起城市创新潜力各具优势
从评价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创新能力处于第一梯队,广州、杭州和成都作为新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但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共有26个大中型城市,其得分与第二梯队的城市得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这些城市依托于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创新能力及创新潜力方面具有特色优势。
西安:虽然其处于第三梯队,但作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西安拥有近百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院校8所,具有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在国家规划下,西咸新区取得快速发展,开放了西北地区首个自贸区,创新潜力不可小觑。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依托于其成熟的重工业体系,在机械、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源源不断的为其输送人才。
典型城市带动作用显著
随着高速铁路的进一步普及和航空港的积极建设,城市间的交通极为方便,各中心城市纷纷推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处于同一城市圈的城市越来越体现出同频共振的特性。创新型城市群需要合作与交流,共建研究院、实验室,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型研发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种形式覆盖完整创新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创新的吸附效应、聚合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未来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共打造19个城市群。京津冀地区以处于创新能力第一梯队的北京为核心,带动天津、石家庄的创新能力快速发展,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极具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将带动城市圈的整体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甚至能够辐射到郑州等中原地区。珠三角地区拥有深圳、广州“双子星”,是中国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城市群,毗邻香港,将带动周边的东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深圳、广州具有仅次于京沪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为创新型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南京为核心,辐射长沙、南昌、合肥共五个省份,涵盖范围大,影响广泛,应打造出长江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使其具备第一梯队的创新实力,然后再带动周围城市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以杭州为例,其智慧城市的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大有赶超京沪的势头,其创新能力的充分释放,将为杭州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新特性彰显创新活力
服务创新彰显了创新型城市的新特性,也彰显了城市的创新活力。创新城市的服务创新能力是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流通的能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能力和专业培训能力;二是中介、咨询服务能力。其主要功能是为创新活动及知识、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中介。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进入国内的大中城市,并且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提高,使得创新城市对咖啡馆这类休闲商务场所的需求高于一般城市。其中南京、成都、天津等城市的咖啡馆数量超过100个,京沪和广深城市咖啡馆更是超过了300家,上海地区更是达到了800家。
创新设施凸显城市优势
创新基础设施是城市实现创新潜力的基本保证。从选取的城市来看,这些城市中除拉萨外,全部开通高铁站,占比高达96%。另外,有83%的城市拥有机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在加快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大投入来不断优化城市创新环境。
城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够加快创新型城市成长步伐。创新型城市成长有利于城市创新资源的积聚,有利于城市创新环境的优化,而城市创新环境的优化又能加快创新型城市的成长步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和其他进行创新的有关单位应用创新的知识,形成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能力。
从数据结果来看,东南沿海(包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苏州、福州等城市)及京津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创新设施。广州、深圳和福州充分发挥创新设施的利用,结合广深地区特有的创业精神,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批小而强、小而专、小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项目团队
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赵红教授担任联合课题组组长,成员有王宗水、张莎、刘苇、赵景林、刘欢、张罡、刘顺通、彭晨明、孙倬、黄义、刘霞、沈晨、曹飞、伍婷婷、丁爱辉、康梦轩、葛芮辰、谭雄恺;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由公司高级副总裁、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牵头,成员有蒋凯、陈雪琴、孙晓一、陈红艳、蒲劲秋。
关注公众号,回复“报告全文”,下载全文

六盘水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